高教信息参考第七期

发布者:韩樾夏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1319


高教信息参考


发展规划部(处)                    20175期(总第7期)


目录

政策启动

  1. 五部委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2.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

  3.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发布

院校动态

  1. 北京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停止与社会机构合作办学

  2. 清华大学:新增本科培养项目培养“国际事务”人才

  3. 复旦大学:启动“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

  4.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创新设计中心

  5. 中国科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再上新台阶

  6. 浙江大学:六位外籍院士加盟浙大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

  7. 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丝路区域环境、地方病和全球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视野

东京大学构想2020

一、政策启动

1五部委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31日,教育部等五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从20164月到20174月,从研究起草到五部门联合发布《意见》用了一年的时间。《意见》瞄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

学科专业设置: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改革学位授权审核机制,深入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省级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专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和博士学位授权初审。稳妥推进部分高校自主审核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探索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学位点。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研究制定了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对外颁布。对一些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符合学位授予标准的高校,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可不再要求培养年限。改进高校本专科专业设置。除医学、教育、公安和司法四类国家控制的高职(专科)专业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国控专业,高校可自主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的专业,报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支持高校对接产业行业需求,按照专业管理规定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

编制及岗位管理:试点高校人员总量管理

 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高校人员总量核定指导标准和试点方案,积极开展试点,试点高校人员总量实行动态调整,纳入总量管理的人员享有相应待遇和保障。教育部除根据政策要求保留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岗位级别确定权外,其他权限均已下放至所属高校。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的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

进人用人环境:扩大高校人事管理自主权

 支持高校自主制订招聘或解聘的条件和标准,自主公开招聘人才,政府各有关部门不统一组织高校人员聘用考试。高校根据其岗位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自主做好人员聘后管理。高校自主制订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办法和离岗创业办法。

教师职称评审: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

 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取消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教授和副教授职称评审权的审批,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高校要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

薪酬分配制度:绩效工资向高层次人才倾斜

 政府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集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的倾斜力度。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所属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有关文件。高校可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高校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

经费使用管理:扩大财政授权支付范围

 采取额度管理、自主调整等措施,由高校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在不改变项目资金用途的前提下,自主统筹使用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划分,逐步扩大财政授权支付范围,逐步实现用款计划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编报,解决高校经费资金支付效率偏低问题。扩大高校资产处置权限。适当提高资产处置的备案和报批标准,高校自主处置已达使用年限、应淘汰报废的资产,处置收益留归学校使用。解决高校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问题。由税务部门执行好各项涉及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

2.《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

 家长期待的学校教育什么样?高校学生主体组成现在有何化?41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即“中国教育蓝皮书”)给出了答案。多半家长认为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半数以上家长认为当前孩子所在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校在“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上做出改变,成为家长呼声最高的诉求。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腾讯教育频道联合发起的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共有13561位家长参与,其子女就读学校分布于31个省区市。经统计,家长对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整体均值为3.54分,满分为5分。该项调查的测算主要综合了“家长认为孩子喜欢学校的程度”“家长对于孩子在目前学校上学的乐意程度”“家长对孩子所在班级老师的满意程度”三项指标。

 调查显示,家长满意度与子女就读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并非完全相关。获得高评价的吉林、广东、重庆、湖南等地,在学业质量检测中并非先进地区;而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江苏和上海,家长对学校教育满意度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专家表示,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或许说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主观感受,更多来自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软性方面,而非学业成就等硬指标。

 从调查中家长对应试教育倾向的报告情况来看,就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学校的严重程度高于东、中部;就城乡而言,县城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最为严重,高于地级市学校、省级市学校、乡镇学校和村级学校;从学段来看,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最为严重。

 值得重视的是家长对学校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分析。家长认为,“以中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评价体系单一”和“校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的两大最主要因素,然后依次是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家长片面追求分数、培训机构推波助澜。

 调查显示,目前家长对学校教育呼声最高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等软件”超过半数,排在第二位;“真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位居第三。不同学龄段家长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家长期待的教育改变各不相同。幼儿园学生家长最期待学校“降低入学条件(门槛)”“不乱收费”;中学生家长最期待学校“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县城学校的家长希望学校“减小班额”的呼声最高;村级学校家长在“提升硬件”“杜绝学生欺凌、暴力事件”方面的诉求最为强烈。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高校学生主体。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向普及化早期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即父母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乃至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对60703名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大学前经验、大学期间就读经验及其对学校的评价和教育收获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和非第一代大学生在课堂外学习方面有着很显著的差异,他们课程成绩相差并不大,但课外活动相差极大。第一代大学生在学经历和学习状况表现为:传统教育的好学生;较少与他人交流和在课上表达意见;花更多的时间玩电子游戏;社交圈子小,较少得到他人的支持;较少参与课外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呈现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资本较低的特征。来自农村(69.74%)和非独生子女(70%)的比例均约七成,近八成(76.89%)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第一代大学生在认真听讲等基本学习行为上表现尚可,但在课程硬性要求之外主动参与到讨论等学习活动上明显表现不足。和同伴、师生的人际互动不够,尤其是以丰富人际生活为目的的交往最差。在实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类活动上的参与度尚可,但在课程以外的语言学习、海外学习、辅修第二学位等拓展性学习活动上明显不足。此外,对和任课教师一起做研究、向期刊投稿、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等研究性活动,并不热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表示,很多家庭随着扩招才产生了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父母的最高职业地位为农业生产人员和蓝领的所占比例为73.37%,他们逐渐成为中国本科高校的主体。

 针对调查所揭示的问题,史静寰建议,首先要重点促进他们参与扩展性学习、研究活动;其次,要加强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他们人生发展上的指导,建构良好的师生环境;最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持(经济支持、成长指导、社交支持),同时还要通过宣传和服务,提高学生使用资源的方便性。

3.《“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发布

413日,国家科技部制定并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旨在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规划”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数量与质量并重、结构与功能优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规划”对当前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总结,同时也指出我国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不够,“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建设尚待加强等。针对上述问题,“规划”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以科技人才优先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优先需求、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等。

 “规划”指出,到2020年要初步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具体目标包括,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我国R&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371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480万人年以上,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152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200万人年以上;科技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的比重达到7%左右;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机制,R&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拥有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此外,“规划”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进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详细设计。

二、院校动态

1.北京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停止与社会机构合作办学

 北京大学近日发布了《关于停止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合作办学的声明》。《声明》披露,北京大学已停止审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合作办学项目。上述《声明》表示,所有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均由北京大学各院系及独立的所、中心等实体教学单位独立举办,不采取任何形式与社会机构合作办学,包括但不限于,不委托社会机构或个人提供招生、收费、教学和管理服务,不与社会机构合办使用北京大学名义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声明》还强调,北京大学举办的所有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其招生对象、师资、课程、培训学费标准和缴费方式等均在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网站向社会公示。

2.清华大学:新增本科培养项目培养“国际事务”人才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消息,该校今年新增两个本科培养项目:一个是社会科学学院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另一个是外文系和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共建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清华人文与社会类首席教授刘涛雄介绍,相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组织里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重要国际组织里承担重要工作的中国人数量还较少。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项目既服务于国家战略,也是对全球化时代的回应。据介绍,“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将培养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来龙去脉、运作机制等,也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学生不仅语言过关,还将具备多样化的领域和背景知识。而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是继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钱学森力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化学班和生命科学班之后的又一个学堂班,也是清华第一个被纳入学堂计划的文科学堂班。

3复旦大学:启动“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近日正式启动“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这也为今年迎来创建90周年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增添了新的发展内涵。日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研讨会”顺利举行。“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将彰显“全复旦、全进程、全医学”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打造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为核心的完整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确保人文医学课程中医学和人文内容的融合,推动人文医学课程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结合。实施师资力量、教学团队的整合和联手。据“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工作近期将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组织上保障“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推进。二是人文医学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三是人文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始终注重培育医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此前已经开设了许多人文医学方面的课程,受到了医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4.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创新设计中心

 近日,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在闵行校区揭牌成立。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院士出席中心成立大会并讲话。

 据介绍,该设计中心依托交大设计学科,特别是“设计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由交大相关学科的60余位全职教师组成工作团队,将聚焦科研、培训、人才服务、设计服务、产品服务、设计评奖六大功能开展工作,力图为国家双创计划、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顾锋宣读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成立通知及学术委员会、中心成员名单。中心聘请17位在艺术和创新设计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武忠任创新设计中心主任。

 林忠钦在最后讲话,对中心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设计无处不在”,创新设计对日常社会生活和产业经济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校一直想要整合设计类相关学科,发挥学科交叉协作优势。此次借助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这一大好契机,交大终于实现了搭建“大设计”平台的梦想,令人倍感欣慰和振奋。他希望中心能不辜负学校期望,把交大设计学科进一步做大做强,为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做出应有贡献。    

 上海交大创新设计中心主要由六大实验室组成:设计思维实验室、品牌设计实验室、“VR+X”虚拟现实实验室、设计管理实验室、环境创新设计实验室、建筑遗产保护实验室。各实验室主任由交大相关学科专家担任。中心实体建筑定址于零号湾国际创新创业集聚区,占地2000平米,预计2017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5.中国科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再上新台阶

 为进一步加强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树立良好学术风气,培养正直诚信、恪守学术道德的高素质人才,中科大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从2017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开始全面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检测工作,将之前的查重范围仅针对各学院推荐的5%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全面推广到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论文,实现100%逐篇查重。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中科大陆续出台一批新规定,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在原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条例的基础上,2014年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补充要求》(教字[2014]16号),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重要环节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健全实验记录登记制度,要求选题以实验应用型为主的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答辩时需提交与毕业论文内容相对应的原始实验记录本;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间节点规则意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开题、提交中期检查表、申请答辩工作。2017年春,全校共有1814名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综合教务系统提交毕业论文开题申请并通过导师审核,首次实现了在规定的时间节点100%提交开题申请的管理目标。

6.浙江大学:六位外籍院士加盟浙大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

 浙江大学日前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浙大欢迎您”——海外学术大师聘任仪式。依托优势高峰学科,试点成立海外学术大师联合工作室,这在浙江大学尚属首次。此次加盟的外籍院士,在果实科学研究、基因工程研究、园艺产品采后研究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强劲的学术实力。他们的加入,将进一步推动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研究的发展。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强调,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专家人才、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建设一流学科。



7.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丝路区域环境、地方病和全球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

512日,“丝路区域环境、地方病和全球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国际会议厅召开。本次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卫计委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乌克兰、美国、俄罗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韩国和中国8个国家的卫生部门负责人和20多名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主持。

 随后,“丝路区域地方病与人群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旨在整合丝路区域沿线国家高校地方性疾病防治与基础研究的优势资源,集中攻克地方病病因发病机制重大难题,研发防治新策略和人群健康促进的新技术,有效促进丝路区域人群的健康素质。

 王树国校长表示,交大将通过本次会议搭建一个平台,与到会的七个国家相关领域的专家达成全球健康领域的共同目标,也希望能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建立长期的合作。在当前中国承担越来越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情况下,西安交大也责无旁贷代表中国教育界在全球健康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大国风采。

 会议还进行了闭门会议、讲座报告等。期间,各国学者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新丝路区域环境和人群健康领域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讨。


三、国际视野

东京大学构想2020

 科学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开发,是引领人类走向繁荣的动力,但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际纠纷逐渐复杂,差距和不平等继续扩大等全球性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解决。鉴于这样的世界危机状况,东京大学提出“东京大学构想2020”。“东京大学构想2020”以“卓越性”和“多样性”为基本理念,旨在追求文、理科所有领域均达到世界最高水准,通过多样性,实现作为综合大学的卓越性。通过跨文理的多领域合作形成独特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卓越性和多样性的互相联动”,这是形成东京大学教育研究的基本驱动力。

构想1研究:战略性地开展具有新型价值的学术创造

 东京大学一贯重视教育研究的卓越性和多样性。“东京大学构想2020”秉承这一精神,在研究上更加重视两者的互相贯通,旨在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类和社会。具体来说,在国内外发布文理科优秀学术成果的同时,由于有了让所有人都安心专注研究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东京大学所吸引,不论国籍、性别和年龄。汇聚于此的人才又为跨领域的切磋交流提供了机会,推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实现了新的价值创造。这种“卓越性和多样性的互相联动”可以比作是一种“螺旋运动”。

构想2教育:基础能力的涵养和“知识专家”的培养

 通过本科生和研究生,将东京大学的教育理念——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精英市民”(《东京大学宪章》)作为根本,培养能从公共性视点出发,主动行动,挑战新型价值创造的“知识专家”。

 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自主回归理性思考的能力,坚韧的持续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三个基础能力。另外,通过锻炼学生的国际意识,进一步投入力量来培养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能力的人材。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在尝试挑战新型价值创造的同时,推进与其他领域和文化的积极对话,培养主动行动,将知识回馈于社会的人才。

另外,东京大学更加重视教养教育,培养具有卓越的专业性,并能从多样化的角度出发进行自我定位,谦虚、坚毅又充满自豪的人。

构想3社会合作:在21世纪的全球社会构筑公共性

21世纪,大学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在坚持“学问自由”的同时,东京大学也担负着促进社会增进利益共享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指社会和空间上的广度,也包含历史和时间上的推移。东京大学100年来所积蓄的卓越又多样的学术优势和知识传承,打破国界、文化、年龄的重重壁垒,继续扩大合作,通过产学官民的紧密合作,将其学术成果广泛地回馈于人类社会。

构想4运营:复合型“场”的充实和有效利用

 东京大学,除了拥有本乡、驹场、柏、白金台校区外,随着ICT的迅速发展,它在网络空间上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例如图书馆,目前,本乡校区的新图书馆计划正在推进,同时能使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有效联动。东京大学通过灵活并富有机能性的管理经营,充分发挥这样一个复合型“场”的功能,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充实,为进一步加速“卓越性和多样性的互相联动”而不断努力。

行动1:研究

1)扩充、创办卓越的国际研究基地

 在进一步拓展东京大学具有优势的世界领导型领域,以及踏实继承独特领域的同时,推进跨学校的共同研究和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率先驱动、创造领域融合型的新型知识与研究领域等,扩大并创办卓越的国际研究机构。

2)进一步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出色研究的支援,提高东京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

3)对现有学术资源进行档案化管理,促进学术资源的公开性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强化支撑学术多样性的基础。

4)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在确保研究人员专心研究的同时,实行合理的学术评价,进一步提升教育研究活动的品质。

5)推进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提高“研究型人生”的吸引力,从国内外吸引多种多样的优秀人才。

行动2:教育

1)扎实推进新生教育、因材施教、新型升学选择方式、体验活动等项目的本科教育改革。

2)开拓学生国际视野的教育课程,促进海外留学,进一步充实教养学院英语课程(PEAK),三语项目(TLP),全球领导者培养项目(GLP)等项目。

3)通过创办“国际卓越大学院(WINGS ,World-leading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y)”等,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作为高级“知识专家”的博士。

4)通过附属研究所、中心等的研究活动,有效利用教育职能,培养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研究人员。

5)强化合作,通过推荐入学考试等的实质性改革,积极接收来自海外的留学生,扩大学生的多样性。

6)在本科前期课程的教养教育基础上,充实本科后期课程和研究生院阶段的教养教育,培养兼备专业知识和广阔视野的人才。

7)以东京大学独有的出色教育系统为模型,将之体系化,向世界传播。

8)支持体育、文化活动、国际交流等各类学生主体活动,使其与学业相辅相成,助力学生成长。

行动3:社会合作

1)为了促进人类幸福的稳定发展,广泛推进在防灾和医疗等诸领域的研究,积极将这些学术成果回馈于社会。

2)推进立足于学术成果的新型价值创造,通过产学官民的合作形成合作平台,并能在社会上广泛开展,与此同时,培养能承担起这个重任的出色人才。

3)同相关研究机构,民营企业以及政府等开展有机合作,构建创新的生态系统,有效利用并积极促进东京大学的学术成果进行创业。

4)彻底改善和强化国际宣传机制,使东京大学多样性的学术资源和教育成果的价值可视化,并向世界传播。

5)进一步推进东京大学公开讲座以及东京大学行政管理、运营、程序(EMP)等教育职能的开发。

行动4:运营

1)实现整体效益和部门利益职责明确化、沟通紧密化,以“与实务部门对话”为基轴,确立机动的营运体制。

2)为了确保基础性教育和研究经费,必须促进财源的多元化和经营资源的扩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能最大限度发挥东京大学活力的战略性资源再分配系统。关于照明、取暖、水费以及空间等,有效利用竞争性研究经费分配等方法,以确保把经费用在刀刃上。

3)通过推进男女共同参与策划以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扩大成员多样性,同时促进包含专职人员在内的有效教职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地东京大学的活力。

4)完善毕业生和志愿者网络,强化与大学的联合和合作。

5)为了与“世界最尖端的学习平台”相匹配,配备、运营拥有可持续性,可开展社会性价值创造和教育研究的环境和设施。

6)以驹场、本乡、柏校区为中心,强化东京大学所拥有的各种组织和设施,充分发挥人际交流和合作关系。


20